一组新鲜出炉的数据振奋人心:
今年第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58.1%,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细分来看,新能源汽车是主要推动力,一季度共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0%,占汽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为23.2%。
凭借前瞻性布局,中国汽车品牌坚持创新驱动,在新能源领域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
汽车出口前十企业发生不小的变化,与上年同期相比,比亚迪出口同比增长14.2倍,奇瑞出口同比增长1.8倍;长城出口同比增长1倍,以下是具体排行榜:
TOP 1 上汽集团
上汽是汽车出口的绝对龙头,一季度合计出口39.6万辆,同比增长5.9%,占总出口量的21.3%,成功进军欧洲市场大门。
旗下有不少品牌都在海外市场有所建树,比如名爵这个品牌,就占据中国整体乘用车出口量等近20%,其他的大通MAXUS、通用、五菱等也有斩获。现在唯一需要迎头赶上的可能只有新能源板块了。
TOP 2 奇瑞集团
原生中国品牌奇瑞曾经可是中国汽车出口的老大,但近两年被上汽名爵赶超。不过在海外拥有良好口碑的奇瑞,销量自然也不用发愁,一季度累计出口量达31.9万辆。
TOP 3 特斯拉中国
很多人以为特斯拉占据出口大头,其实以16.3万辆排名第三,目前势头正盛,性价比、车型和技术都有显著的优势。2022年上海超级工厂全年交付量达到71万辆,占据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其中大约27万辆是供出口的。
TOP 4~10 其他汽车集团
排在4-10位的分别是长安、长城、吉利、东风、江汽、比亚迪和北汽,分别占据8.2%~3.6%的市场份额。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去年摘得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比亚迪,它在汽车出海方面的势头最猛。尽管出海布局较晚,去年下半年才开始加速海外市场的发展,但在今年前4月海外销售约5.36万辆,同比增长13.4倍,逼近去年5.59万辆的全年出口量。
眼下,比亚迪也开始了海外建厂,目前瞄准了人力成本较低的东南亚国家,比如泰国、越南等。今年3月,比亚迪泰国罗勇府工厂正式奠基,预计2024年开始投产,年产能达15万辆,该工厂生产的汽车预计出口至欧洲和东盟国家。
2023年1-4月汽车出口量前十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英国、泰国、西班牙、阿联酋和菲律宾。其中俄罗斯总量第一,达14.2万辆,比利时新能源第一,进口的6.7万辆汽车中,超92%都是新能源汽车。
另外,在低关税的利好政策之下,更加凸显出了中国汽车的性价比。质量好价格优,低关税的利好,让中国汽车的性价比更加突出。
中国宇通在迪拜的配件中心库
在6月2日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我国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
另外,还需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多地推动充电基础建设,为新能源汽车下乡“铺路”。
总体来看,政策实施后同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形成合力,大幅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既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目标,也能有效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有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扩张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有喜也有忧。
5月16日,一艘滚装船在江苏连云港港东方港务分公司码头装运出口汽车(无人机照片)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汽车行业正在逐步从“产品出海”转向“品牌出海”。这一趋势的背后,是中国汽车企业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创新。
在过去,中国汽车企业主要通过出口自主品牌车型来实现“产品出海”。然而,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可现如今,现状早已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出海”。
例如,吉利汽车在欧洲市场推出了自主品牌Lynk & Co,该品牌以年轻化、时尚化的形象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比亚迪在北美市场推出了电动车品牌BYD,该品牌在环保、能源节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得到了一定的市场认可。
可由于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国汽车企业在品牌出海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市场对品牌形象和文化的要求有所不同,中国汽车企业需要了解并适应当地市场的文化和消费习惯,才能更好地推广自己的品牌。
其次,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品牌形象和文化外,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中国汽车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打破技术壁垒,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是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汽车的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
关键词:国产汽车,出海,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