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发布需求
河钢双向发力抓牢科技研发“牛鼻子”
2022-06-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小编引言:河钢坚持强“内功”与联“外智”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研发的牵引拉动作用,1至4月份,实施了77项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开发33个新产品。

河钢坚持强“内功”与联“外智”相结合,充分发挥科技研发的牵引拉动作用,1至4月份,实施了77项重点科研课题和成果转化项目,成功开发33个新产品,产品结构中高创效品种占比43.21%、同比提高8.65个百分点,科技研发带来的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有力。

 

“对企业而言,科技研发既直接决定当前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水平,更孕育着未来发展的空间。”河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于勇指出,“钢铁业是一个产业链相对较长、聚合丰富创新元素的产业。河钢把科技研发作为推动‘钢铁向材料’‘制造向服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通过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带动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和产业升级,进而实现稳链、强链、延链,争做钢铁材料产业链‘链长’。”

 

立足企业自身,在强化“内功”“内力”上加强科研攻关,提升“智造力”水平。作为国有企业,河钢主动担当科技创新的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了河钢钢研和子公司两位一体、优势互补的双架构研发体系,建设了3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7个通过CNAS认可的理化试验室,以及12个省级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设有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6个院士工作站,着力于前沿、共性、关键、重大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十三五”期间,河钢实施了铁前—炼钢—轧钢—产品全工序全流程的重点产线诊断和攻关课题107项,实现创效23.7亿元。

 

整合外部资源,在联合“外智”“外脑”上加强科研合作,解锁“卡脖子”难题。河钢坚持与强者为伍,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高端用户、一流企业和顶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创共建32个“全球研发创新平台”,每年在产线工艺、高端产品、重大装备、前沿技术领域开展约60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已成功研发了300mm厚钢板淬火工艺装备、板坯凝固末端重压下、亚熔盐高效清洁提钒技术等一批国际首创、国内“第一”、“唯一”技术,系统解决了一批制约河钢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技术问题。

 

瞄准建设具有世界品牌影响力的跨国工业集团,河钢持续加强科技研发强“内功”、联“外智”的内外结合和双向发力,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区位调整过程中,也始终加力推进,确保科研不掉队、不断档、不停歇。同时,不断健全完善科研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机制,通过引进世界钢铁行业顶尖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等举措,打造河钢自己的“国际人才库”“高端人才库”。“十三五”以来,在良好的科技研发保障下,河钢成功承担实施了100项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和省级重点科技项目,牵头和参与制定97项国家、行业标准,荣获113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截至2021年拥有专利6093项。助推河钢成长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供应商,海洋工程、建筑桥梁用钢领军企业,在MPI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中获“竞争力极强”最高评级,连续13年位列世界企业500强、2021年居第200位。

 

在通过科技研发有力支撑,实现“装备升级”和“产品升级”后,目前河钢已全面进入“技术升级”新的发展阶段。结合贯彻落实我省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河钢集团技术升级实施方案(2022年-2025年)》,河钢将加快建立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在产线瓶颈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冠军产品研发以及低碳绿色、智能制造等方面,持续提升科技研发投入和强度,“十四五”期间形成30个以上国内首发产品、9个以上单项冠军产品系列,推动河钢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高度。

 

 

关键词:钢铁,钢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