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发布需求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政策将持续推动行业发展浪潮
2021-07-30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摘要
小编引言: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政策将持续推动行业发展浪潮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机遇良好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内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正在从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其保有量在5年间增长了9倍有余。由于我国坚持的纯电驱动战略取向,纯电动汽车在保有量当中占有较大比重,2020年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占比超过80%。

 

当前,由于科技和产业变革,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新能源汽车行业分类情况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者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等。

 

图表1:新能源汽车分类

 

2、新能源汽车行业产业链全景: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车企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新能源汽车行业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分支,也改变了延续百年的传统汽车产业链结构。动力电池是产业链中游最重要的零部件,同时钴矿、镍矿等矿产资源为动力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此类矿产资源与传统汽车上游产业链有所差别。

 

在传统汽车产业链中,处于下游的整车厂需掌握发动机、底盘和变速箱等核心技术;而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车企逐渐分离,下游的整车厂可以外采电池、电控和电机,同时部分智能化硬件与辅助驾驶芯片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降低了整车厂进入的门槛,给予了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充电桩、换电站等服务于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产业也将在产业链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

 

图表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3、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上升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过去几年内经历了飞速的发展,正在从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其保有量在5年间增长了9倍有余。由于我国坚持的纯电驱动战略取向,纯电动汽车在保有量当中占有较大比重,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占比81.32%。

 

据中汽协会统计数据,以公安部统计数据示意,截至2021年6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60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1%。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493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7%。

 

当前,由于科技和产业变革,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新能源汽车行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5-2021年H1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统计情况

 

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大涨

 

新能源汽车行业较易受到政策影响而产生较大波动,受补贴退坡影响,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2019年下半年国五切换国六也打破了原有的燃油车价格体系,提前透支汽车消费,导致下半年销量下滑明显。但整体而言其韧性依然强大,12月销量大幅回暖,整体销量仍然超过120万辆。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新车销量经历断崖式下降,但从3月开始快速回暖,7月份便迎来了首次同比正增长。得益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支持和企业的有力举措,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同比增长10.90%。截止至2021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0.6万辆,累计增长201.5%。

 

2014-2021年H1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统计及增长情况

 

5、政策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浪潮

 

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已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成为了不可逆的发展方向。2020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降低了新能源企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了产品要求,完善了强制性标准,延长了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

 

10月份,国务院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未来15年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地方层面也纷纷出台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国家与地方的政策体系逐渐成型,给予了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极大的支持,预计未来5年内政策扶持将仍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图表5: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部分相关政策概览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