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发布需求
解析汽车“芯荒”之痛,赋能供应链自主可控
2021-08-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
小编引言:解析汽车“芯荒”之痛,赋能供应链自主可控

“芯荒”已成全球车企的切肤之痛。2021年,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的汽车芯片屡次被爆出极度短缺,芯片成了汽车产业时下最热的货源难题。

 

有消息称,一汽-大众今年二季度因此计划减产30%,减产数高达20万辆;本田在华合资公司也因芯片短缺,将夏季高温假提前到6月初;特斯拉为了争夺芯片,将提前付款给供应商以确保关键材料的供应……

 

现在车企都忙着满世界找“芯”。

 

新冠疫情突袭导致全球芯片产能不足

 

“芯片荒”缘何突如其来?

 

汽车芯片市场长期被欧美厂商垄断。疫情期间,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芯片厂商产能受到重创,汽车芯片供应紧张。且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芯片需求量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

 

同时,新冠疫情的波动起伏也让企业看到了潜在危机,都在提前下单储备更多的库存,以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

 

芯片依赖进口,“卡脖子”问题严重

 

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车辆对芯片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

 

汽车芯片行业市场集中度高,恩智浦、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巨头已在该领域垄断数十年。

 

而中国自主芯片市场份额只占5%左右,芯片进口依赖度比石油还高。

 

其中,中国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将近100%依赖进口。而此次的芯片危机主要就是因为MCU短缺。

 

汽车芯片生产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

 

汽车芯片事关行车安全,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芯片是一个相关产业链很长,且需要各领域协同的行业,涉及软件、计算机、新材料、制造装备、精密加工等不同行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市场竞争激烈。

 

据了解,一款汽车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到上市,再加上质量认证等多项检验,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

 

目前拥有汽车芯片设计能力的都是行业巨头,如英特尔、高通等,垄断严重。同时,芯片技术迭代更新快,投资风险大。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适应技术演变的需要,全球芯片厂商都在发力12英寸晶圆,8英寸晶圆的产能就受到限制。而8英寸晶圆正是汽车芯片所需。

 

芯片危机打乱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节奏

 

芯片危机的爆发,打破了车企原有的生产节奏,车企面临着因缺芯片而导致的停产,以及为了最大化芯片使用而调整产线、制造设备和人员的调配方式频繁变动等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芯片短缺使得整个产业链成本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比如铜箔基板、电子材料、硅晶圆、元器件专用材料等芯片相关产业,今年4月起均普遍上涨幅度10%-20%

汽车供应商面临着芯片价格上涨10-20倍的压力,市场销售的压力也会加大。这对本来就不强大的中国芯片市场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如何破解芯片难题,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如何发挥中国的优势资源,找寻中国车规级芯片自主创新出路?这都是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难题。

 

关键词:行业动态,芯片,汽车行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