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发布需求
中欧“共同分类目录” 建设见成效,覆盖面仍将扩大
2024-06-06 来源:我的钢铁网
摘要
小编引言:目前,我国已经有了282只绿色债券贴有CGT标签。不过,从持仓结构上看,业内认为,推动中国绿债的外资持仓上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针对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数量已经超过了300套,这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此,2020年,中、欧正式发起了“共同分类目录(也即CGT)”项目。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经有了282只绿色债券贴有CGT标签。不过,从持仓结构上看,业内认为,推动中国绿债的外资持仓上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中欧“共同分类目录”应用场景不断扩大

2016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被很多行业人士看做是我国绿色金融的起点。8年后,我国已经构建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从总量来看,中国目前的绿色信贷市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余额已达3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也已经为全球最大,无论是存量还是去年的增量,都位居全球第一。目前,中国绿债市场存量为2.5万亿元人民币。此外,中国还有1000多只绿色基金,主要是股权类绿色基金。”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

同时,全球“绿色标准”的不一致性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推出自己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不同国家叫法不同,有的称作“绿色金融标准”,有的称作“可持续金融标准”,还有称为“气候融资标准”等。除了国家层面的标准外,还有各类金融机构、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提出自己制定的标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300多套针对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

如果标准太多,且互相不一致,容易引发各类问题。比如,如果中国和欧洲的绿色界定标准不一致,则中国认定的绿色债券无法在欧洲销售;同样,其他国家的绿色债券也未必能够在中国销售,导致市场分割。又如,如果存在上百套不同的绿色界定标准,一些机构可能会选择一套对自身有利、门槛较低的标准来为自己“贴标”,从而带来“洗绿”风险。

2020年,中、欧正式发起了“共同分类目录(即“CGT”)”项目,正是为了应对“绿色”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提升中欧绿色分类目录的兼容性。“项目开展三年多来,我们把中国和欧洲之间绿色标准重合的部分提炼出来,编制成一个‘共同目录’大表格。这个表格可以用于对绿色债券和其他绿色资产进行贴标。”马骏表示。

“共同分类目录”发布之后,已经有了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如国内很多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在境外发行绿债时,开始使用“共同分类目录”进行贴标。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二部副总经理蒋睿表示,当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也在不断推动发行人在发行绿色债券时主动贴标CGT,“目前已经有接近30%的CGT债券在发行时进行了贴标,较之前的5%有了很大进步。另外,我们也推动更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城商行、非银金融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主动对既有债券进行CGT贴标。”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4月末,我国已有282只绿色债券贴有《共同分类目录》标签。

仍要继续扩大“共同分类目录”的覆盖面

不过,从整体来看,推动中国绿债外资持仓的上升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根据彭博发布的报告,当前,中国CGT贴标债券的持有人目前多是中国基金公司和政府、银行。相对来说,外资持仓有限。

蒋睿表示,为了方便海外投资者及时了解信息,当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国际主流金融信息平台和海外交易所保持合作沟通, 并与海外绿色债券交易所保持联系,推动CGT债券在海外的挂牌交易。此外,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还发布了三条CGT主题相关的指数,“目前我们正在与国际主流资管机构探讨发行CGT主题绿色债券基金,未来会有更丰富的CGT相关投资产品问世。”

马骏则表示,中国将继续扩大“共同分类目录”的覆盖面。一方面,或将考虑纳入更多适应气候变化的活动,以及环境目标相关的活动,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保护等等,并探索制定转型金融领域的“共同分类目录”。另一方面,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国家和地区加入进来,共同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绿色分类目录。”

 

 

关键词:债券,金融,CGT,外资,环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