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钢引言:在7月3日晚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英国站比赛发生重大事故,中国车手周冠宇的赛车在起步阶段与对手发生撞击后发生翻转,甚至直接一路擦着火花翻出赛道,撞开轮胎墙后直撞观众墙,场面之惨烈让人触目惊心!
这一幕可让F1车迷们吓得不轻,普通车即便这一半的速度也基本可以酿成大型人车惨剧,但好在车手周冠宇并无大碍,赛后第一时间发微博报平安,并直言Halo救了他。
赛车作为一项危险系数极高的运动,车身上少不了各项“黑科技”保驾护航,周冠宇提到的Halo系统就是其中之一。那么Halo安全系统是如何保我们的独苗F1车手周冠宇在这么严重的事故中死里逃生的呢?Halo系统中的“黑科技”是什么?是否可以运用于民用车中呢?稍安勿躁,让小钢将为您逐一解答。
Halo安全系统是何方神圣?
这次事故不是孤例,早在两年前的巴林赛场上,法国车手在发车阶段严重撞车事故中幸存了下来,赛车已断为两截,但赛车手却因Halo保护仅遭肋骨骨折;2021赛季蒙扎站,Halo系统同样在车辆碰撞事故中起到了关键保护作用,赛后车手称:“Halo装置不仅救了我的生命,还有脖子。”
Halo安全系统的强大保护神力在于其令人折服的新颖结构,它是一种用来保护F1车手头部两侧的钛合金材料弹弓状结构,却因其外形独特而被国内车迷戏称为“人字拖”。它既能极大保留方程式赛车的开放式座舱,还能保护车手免受飞行物的侵害,在赛车遭遇翻车事故时,也能作为“车顶”提供支撑保护。
测试数据显示,F1赛车的平均时速能达到200km/h-230km/h,所以一旦有飞行物撞击将是致命的。尤其是在车对车碰撞的情况下,9kg的Halo能够承受高达12吨的重量,大概相当于一台双层巴士;除此之外,Halo系统还能保护驾驶员免受飞行杂物的侵害。根据测算,这项技术理论上可以在事故当中,将车手的生还率提高17%。
Halo科技含量十足、造价不菲,起步价在1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10万元),最初曾因其脱离常规F1赛车的“怪异”外形、加大车辆负重、不完全开放的驾驶舱、阻碍上坡时部分视线等缺点饱受质疑。但随着之后多起严重事故中车手得以幸存的事实,Halo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得到了最终验证。就像赛车电影《头文字D》里说的那样:“人没事就好,没事才能当世界冠军嘛。”因此,相较Halo系统影响比赛效果的缺陷,其对于车手的强大保护作用才是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Halo安全系统能否应用于民用车?
F1自古有分享顶级科技给民用车的传统,例如碳纤维单体壳车身、T-Top车顶等等。那么既然Halo系统作用这么大,家用车为什么鲜有人装上它呢?首先,以钛金属为主体的Halo系统因其高昂的造价成本限制了在民用车的应用(成本估算8.4万元人民币);其次,Halo系统在家用车上实用意义不大,因为家用车车架就相当于Halo系统,其强度已经可以比较好地保护到乘客;其三,赛车相比而言生产成本较高且无需大批量生产,但对于民用汽车而言,钛合金材料不好焊接,会影响生产效率与装配精度,不适用于大批量生产需求,反观T-Top车顶可能对于民用车会更为适合。
但不否认,通过本次这场事故,汽车厂商会考虑改革Halo系统中航天级钛合金材料,并找到最经济实用的方式应用于民用车的A柱上,同时实现量产。目前,兰博基尼STO版本的小牛Huracán就是采用了钛合金后部拱形的车身支架,保时捷911 GT3 RS上可以选装的那套防滚架,也是采用钛合金材质……以上都是小钢认为民用车可以参考的发展方向。
F1赛车靠着速度与激情赢得了全球亿万观众的喜爱,它挑战的不仅是人类生理的极限,更是科技的极限,速度的背后是风险,所幸随着大量前沿科技的运用,安全技术也会为突破极限而不断升级,赛车事故导致的悲剧也在不断减少。如果说开车不准穿人字拖是保障开车者的安全,而融入了黑科技的钛合金“人字拖”更是F1竞技精神与人本关怀科技水乳交融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钢铁市场,加工服务门户,Halo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