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易通平台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用户中心 钢易通首页 帮助中心 意见箱
平台产品
移动端 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400-660-7558
发布需求
科技之钥解锁文旅博览新体验
2023-04-25 来源:新华全媒+
摘要
小编引言:VR体验、3D文物展示、机器人演奏……

VR技术营造沉浸式观展体验,高清“魔屏”3D展示文物、机器人用扬琴奏起湖北民歌“龙船调”……21日,第二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正式面向公众开放。馆内,高科技元素与文化旅游碰撞出别样火花,为文旅博览带来新体验。

 

走进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美中国馆”。硕大的曲面屏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动态展示着各地的山川风景和传统文化。头顶,曲面环屏及大大小小的星球模型形成一幅浩瀚的宇宙图景。

 

游客在“大美中国馆”内拍照。新华社记者龚联康 摄

 

“这个装置叫‘天问’,我们希望通过声、光、影像、实体装饰物等的配合,为观众打造入画式的观展感受。”讲解员介绍道。

 

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沉浸式观展”是此次博览会的一大亮点。在陕西馆,游客可以骑上单车,通过面前的屏幕自由穿梭于各个景点;在湖南馆,游客可以戴上VR眼镜,欣赏张家界美景……

 

“这次展会让我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饱览各地不同的景色,我感觉来得很值。”来自河南的游客田先生说。

 

走进江苏馆,许多游客聚集在几块“魔屏”前,屏幕上展示着不同的3D文物模型。观众只需两指轻触,便能从各种角度近距离观察这些稀世珍宝。看中心仪的,还能用手机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一键“收藏”这些文物,以便之后在手机上继续欣赏。

 

江苏馆内,工作人员在介绍三维文物展示屏幕使用方法。新华社记者龚联康 摄

 

“这个屏幕叫‘显真阁’。作为全新升级的多人交互三维文物展示大屏,可广泛应用于文博领域,为文物的研究、修复、还原、展示和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工作人员孙炜迪说,希望借助新技术,打造“可体验、可参与、可释读”的观展体验,用数字化技术让历史更有温度。

 

科技让古老的文化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传统文化也在与科技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湖北馆,机器人拿起琴竹,奏响扬琴,用先进的科技带来古老而优美的曲调。

 

“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二代音乐机器人,它的名字叫‘海百合’,具有智能识谱、智能作曲和智能演奏三大主要功能,可以用于科普教育、乐器检测、音乐教育、艺术表演等多种场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音乐科技团队负责人周莉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

 

而在展馆中的“音乐驿站”,几十台小型机器人正在上演一场动感国潮舞台秀。在荆楚特色音乐的伴奏中,机器人们跟着节奏灵活舞动。

 

“乐森机器人搭载自定义编程功能,可以基于编程带来不同的音乐舞蹈,经常运用于节庆活动表演等。”乐森机器人展位负责人蔡泽锋说,希望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丰富的艺术再造,使其以消费者喜爱的形式走入公众的视线,助力文旅复苏。

 

科技不仅打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旅项目,也为提升旅游管理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走进中国电信展馆,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张家界景区的各项数据,入园人数、历史峰值、酒店入住情况等一目了然。

 

湖北馆内,机器人在用扬琴演奏传统乐曲。新华社记者龚联康 摄

 

“这是我们开发的全域旅游平台,借助云存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可以为景区提供资源分析、行业监管、指挥调度、分析决策等服务。”展位负责人杨朝介绍,目前,该平台已为百余家5A级景区提供服务。

 

从新形式到新体验,从“台前”到“幕后”,在这场文旅交融的盛会上,文旅的“科技之门”正在缓缓打开。

 

 

关键词:机器人,VR技术,文化旅游博览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