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裁员银行关闭 硅谷进入“凛冬”
2023-03-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摘要
小编引言:日前硅谷银行关闭事件更令进入“凛冬”的全球科创中心硅谷雪上加霜。

美国高科技行业持续近二十年的发展盛宴在2022年戛然而止。企业业绩低迷、股价暴跌引发的裁员寒潮蔓延至今,各大公司裁员人数动辄上万。日前硅谷银行关闭事件更令进入“凛冬”的全球科创中心硅谷雪上加霜。

 

去年以来,包括脸书母公司元公司、推特、亚马逊等美国技术企业纷纷裁员,以应对经济形势不佳、成本上升等问题。今年,裁员潮愈演愈烈,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宣布裁员1.2万人,微软宣布裁员1万人,亚马逊宣布裁员1.8万人。3月14日,元公司启动第二轮裁员计划,再裁1万人,跃居裁员榜首位。

 

据企业服务数据库公司Crunchbase统计,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有超过14万名员工被解雇。美国裁员信息网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今年已有489家科技公司裁撤了约13.9万个技术岗位。

 

高科技企业扎堆裁员绝非偶然。由于美联储激进加息,通胀居高不下,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市场需求疲软,对科技企业股价和业绩造成巨大冲击。

 

互联网行业倚重的数字广告市场也不再顺风顺水。政府部门对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加强监管,推出针对广告追踪功能的限制措施,经济低迷也导致广告商削减开支,都对互联网公司造成严重冲击。

 

个人电脑等个人电子产品需求下滑趋势加剧,芯片、整机等硬件厂商和软件行业直接遭受打击,英特尔、微软等业绩深受影响,间接影响其他科技企业的增长潜力和预期,科技企业处境更趋恶化。

 

缺乏规划和远见以及疫情期间盲目扩张,也是造成企业困境的重要因素。元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的“坦白”颇具代表性。“新冠疫情之初,世界迅速转向线上,电子商务激增带来巨大的收入增长。许多人预测,这将是一种永久性的加速。所以我决定大幅增加投资。不幸的是,事情并没有像我预期那样发展。”

 

大规模裁员标志着硅谷结束“美好周期”,而硅谷银行危机更是雪上加霜。

 

硅谷银行在硅谷创投生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猝然倒地将产生深远影响。硅谷银行关闭风波既显现美国极端经济政策造成银行业流动性危机、高科技行业现金紧缩的恶果,也将加剧市场对金融、创投行业爆发系统性危机的忧虑。

 

美国硅谷知名孵化器“创始人空间”公司首席执行官、天使投资人史蒂夫·霍夫曼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风险投资家和硅谷初创公司严重依赖硅谷银行获得贷款和融资。此次遭受硅谷银行关门事件惊吓后,对其信任短期难以恢复,而传统银行又无法轻易替代其作用。风险基金对高科技领域投资会更加谨慎,科技企业、尤其是初创公司未来融资难度会急剧加大,可能引发新的裁员潮。

 

硅谷创投界普遍担心,硅谷银行危机将造成更广泛震荡,影响一整代初创企业的发展,动摇硅谷作为引领未来科技创新的中心地位。

 

高科技行业是美国经济引擎和晴雨表。硅谷企业历史上经历过数次起落,但此次祸不单行、银行业和科技企业双双“受伤”绝非偶然,美国政府不负责任的政策难辞其咎。

 

美国政府以行政手段无端制裁商业企业,试图阻隔高科技企业间正常的国际商业合作,给硅谷企业带来深远而持续的负面影响。同时,美联储激进加息导致美元急剧升值,不仅在全球范围产生严重破坏性后果,美国金融业和高科技企业也遭到反噬,试图收割全世界的镰刀同样割伤了自己的命脉。

 

内外交困、政策反噬之下,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科技产业进入“凛冬”非一日之寒,硅谷科技企业也都意识到行业步入艰难时日的长期性。科技界人士普遍认为,其整体发展遇阻的趋势在2023年仍将持续,重回坦途道阻且长。

 

 

关键词:美国政府,企业裁员,硅谷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钢易通”的所有作品,均为钢易通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钢易通”。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钢易通)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